当“创新链”遇见“产业链” 江苏产学研“链动”创新向未来
夏秋之交的江苏,创新浪潮与产业脉动交织共鸣。日前,2025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在南京举办,省内30余家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话合作。
实验室的显微镜、工厂的机械臂、高校课堂的教案本,这些原本分属不同空间的“创新元素”,在同一座会场里相遇交融。江苏把产学研的“实验台”搬进会场,合作需求与科研成果在同一空间即刻交会。
锚定未来,让关键技术成为破局点
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一项关键技术的突破,足以成为撬动整个产业变革的支点。对江苏而言,构建知识驱动型经济体,核心在于瞄准未来产业的“技术制高点”,而明确聚焦未来产业,正是江苏基于现实需求的战略抉择,其现实意义远超“产业布局”本身——既破解传统产业转型瓶颈,也是产业竞争的“先手棋”。
从省内产业现实看,纺织、机械、化工等产业面临“智能化不足、附加值偏低”的转型压力,而未来产业恰好能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技术引擎”。防爆人形机器人、机器宠物狗等具身智能在江苏悉数亮相;人工智能在文娱、商贸、物流等领域施展拳脚…………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不仅加速新旧动能的转换,更为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产业增长势头强劲,未来网络也已“露尖尖角”。紫金山实验室是省市重点打造的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科研平台,中国移动紫金(江苏)创新研究院积极参与尤肖虎院士团队“6G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围绕6G网络、可信数据空间等前沿方向开展产学研协作,完成全球首个6G无蜂窝大规模MIMO外场试验,速率较现有技术提升10倍,为下一代通信技术开辟新路径。人工智能赛道上,江苏移动依托南京大学-中国移动联合研究院自研长视频理解大模型,助力中国移动九天多模态大模型在MVBench(MVBench是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机构联合提出的多模态大模型视频理解能力基准,涵盖20项复杂视频任务,用于全面评估模型能力)评测中登顶,为AI产业化提供“江苏方案”。
在这场“未来技术攻坚战”中,高校、科研机构、通信运营商等相互协同,发挥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的互补优势,显著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与效能。
协同攻坚,让创新落地生金
创新从不是孤立的“灵光一现”,而是技术、思想与场景的“同频共振”。唯有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紧密连接,让技术、数据、需求自由流动,才能让实验室里的成果从“书架”真正走上“货架”。江苏的解法,是搭建“需求挖掘—研发攻坚—落地转化—迭代优化”的全链条协同平台,让协同创新从“偶然合作”变为“常态机制”——这一点,在2025产学研大会“成果转化”的高频讨论中,得到了最生动的印证。
走进镇江大亚轮毂生产车间,一幅“AI赋能智能制造”的图景正在上演:轮毂毛坯刚下压铸机,机械臂便精准将其送入AI质检工位。高速相机360°环绕扫描,0.3秒内完成12张高分辨率成像;后台平台搭载的光学AI模型,即刻调用百万级缺陷样本库比对,砂眼、划痕、气孔等瑕疵一经标注,毫秒级报警便同步推送至操作屏,次品则自动分流至返修区。这套7×24小时不停歇的“AI火眼金睛”,让传统嘈杂的质检线首次实现“无人守、零漏检”,检测效率提升20%,缺陷检出率再增5%。
这一成果的背后,是“高校出算法、移动搭平台、企业出场景”的协同合力: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团队深耕计算机视觉领域,提供成熟的缺陷识别算法;江苏移动基于制造业共性需求,将算法与工业场景适配,搭建起包含数据存储、模型部署、实时传输的工业级AI平台;镇江大亚则提供真实生产场景的缺陷样本与质检需求,反哺算法迭代优化。
这样的协同并非个例,而是源于江苏移动与12所高校、5家科研院所共建的成果转化系统。具体来说,江苏移动一边深入企业收集千余项技术需求,形成“需求清单”,一边对接高校实验室成果,建立“技术清单”,通过AI匹配与人工对接实现精准耦合。从算法研发到平台搭建,从场景测试到成果落地,通信运营商正扮演着“信息枢纽”角色,让创新在产学研主体间顺畅流动。
人才流动,双向筑牢创新“活水之源”
创新的核心终究是“人”。若高校、企业、院所间存在人才流动的“壁垒”,再先进的技术、再完善的平台,也难以释放最大效能。江苏构建产学研创新生态的关键一步,便是打开人才流动的“闸门”——让高校教师走进企业攻关,让企业专家走进高校授课,在“课堂到厂房”的穿梭中,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省级层面,多维度人才支撑体系早已成型:“科技副总”计划实施多年,5933名高校专家教授进驻江苏企业,参与技术攻关项目超6000个;“产业教授”制度覆盖全省13个地市,企业技术骨干通过认定走进高校,将产业一线案例融入课程设计;“人才双聘制”更明确,高校教师到企业任职期间保留编制与职称晋升资格,企业则提供研发经费与项目支持——这些“人才立交桥”,让人才流动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互通”。
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基地与南京大学等高校联合招收博士后、研究生,让他们直接承担江苏移动现网课题,将企业“需求清单”送进高校。东南大学—江苏移动研究生工作站里,31名工程硕博士带着国家专项任务常驻机房,3名企业骨干同时回炉攻读东大工程博士,实现“学生—工程师—博士生”身份切换;东南大学-江苏移动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采用“双导师+双评价”,已培养6名卓越工程师……精准培育的“人才清单”,再将技术能力带回实践场景。
既是高校讲台上的教授,也是企业机房里的工程师,“人才双聘”机制则打破了校园与企业的壁垒:江苏移动技术专家带着现网案例走进高校课堂,担任兼职教授;高校教授则带着前沿理论入驻企业,受聘为首席科学家。同一份聘书连接两个身份,人才在校园里写论文,也在机房里写代码;在讲台上带学生,也在机房里调设备——人才的双向流动,让产学研的齿轮始终保有“人”这一最强劲的引擎。
载体共建、项目共研、人才共育、成果共享,从大会签约台到实验室测试台,再到企业生产线,江苏移动把每一步都化作可感可触的创新增量。面向6G、空天地海一体网络、量子信息等下一站“星辰大海”,校企间的握手将愈发紧密,创新链与产业链在长江之畔同频共振。
来源:江苏移动
(编辑:苏晓)
下一篇:无